【信息时报】人工心脏瓣膜“罢工”,广东医生微创手术救心

2021-08-17

信息时报讯(记者 张漫 见习记者 黄慧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7月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瓣膜介入团队运用SAPIEN 3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为一位66岁曾植入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患者成功实施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8月10日,患者恢复良好出院。

据悉,这是由广东医生团队独立完成的,首例经导管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瓣中瓣置换手术。“这个手术的应用,让患者进行首次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时,少了后顾之忧;当生物瓣衰败后,不用二次开胸,微创手术就能治疗。对于不适合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的老年人,以及有怀孕需求的女性来说,都是很大的帮助。” 中山一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董吁钢表示。

 

团队正式获得SAPIEN3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独立心脏团队认证。通讯员供图

 

二尖瓣生物瓣衰败

66岁阿伯心衰反复发作

66岁的李阿伯(化名),10年前患有心脏瓣膜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MVR)植入一枚生物瓣膜,近期因反复心衰发作,前往中山一院治疗。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其人工二尖瓣生物瓣退行性变,二尖瓣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轻度狭窄。

“目前生物瓣的使用年限一般是10-15年,该患者的生物瓣已经衰败,今年已两次因心衰住院接受治疗,处理衰败的生物瓣刻不容缓。” 中山一院心血管医学部李怡副教授表示,由于首次开胸手术后脏器会有较多黏连,多数外科医师都不太愿意进行二次开胸治疗,另外,患者反复心衰发作,身体条件较差,他和家属也不太愿意再次接受外科开胸手术。

 

再次开胸手术风险高

医生团队决定挑战新技术

由于外科开胸手术风险极高,在中山一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董吁钢教授和党总支书记廖新学教授的全力支持指导下,李怡副教授、庄晓东副教授团队另辟蹊径,想到了经导管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介入治疗。

李怡副教授解释,“据美国公布的数据,患者二次开胸手术置换心脏瓣膜,死亡率高达11%,而经导管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介入治疗,患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手术创伤小,也更加安全。”

据介绍,使用SAPIEN 3球扩瓣开展经导管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介入治疗在国外已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技术,SAPIEN 3球扩瓣也已进入国内。虽然经导管二尖瓣的瓣中瓣手术国内应用经验较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不过5、6例,然而通过认真查阅国外文献并反复观摩手术录像资料,中山一院瓣膜介入团队决定接受这次手术挑战。

 

微创手术仅40分钟

完成首例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

为更好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降低相关风险,瓣膜介入团队在术前详细拟定了手术流程,讨论预演并参考督导专家的意见,对策略流程进行了多次修订完善。

“在手术开展前,团队中的成员对整个手术流程已了然于心,就我个人而言,可以说在术前已经在心中将手术模拟了数次。”李怡说道。

7月29日手术当天,超声医学科、麻醉科多个科室共同协助手术,富有经验的外国督导专家给予了全程指导和帮助。术中,瓣膜介入团队在患者右侧大腿的开了1个5mm口,左侧大腿开了2个2mm的口,通过这3个不超过1cm的口,成功将二尖瓣瓣膜输送至瓣口预期位置,并完成瓣膜释放。

经血管造影确认,瓣膜释放效果良好,术后超声显示,瓣周漏与跨瓣压差近乎为零,手术效果良好。除前期准备工作,手术全程耗时仅40分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8月10日顺利出院。

 

二尖瓣生物瓣衰败介入治疗

无需开胸、安全性更高

据介绍,目前,对于心脏二尖瓣重度狭窄或关闭不全的病人,需要通过手术开胸,置换人工二尖瓣瓣膜,这其中有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两种选择,机械瓣膜使用时间较长,但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生物瓣膜的好处是不需要终生抗凝,但过了10~15年的使用寿命,生物瓣衰败,心脏瓣膜会再次狭窄。

中山一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董吁钢指出,“置换二尖瓣生物的患者主要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等过了10年瓣膜衰败、功能异常,只能再一次进行外科开胸手术换瓣膜,这对他们来说风险很大。经导管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介入治疗,可以使这类病人避免开胸手术风险,而且安全性更高,术后恢复也更快。”

 

报道链接:http://wap.xxsb.com/content/2021-08/13/content_159774.html

报道时间:2021-08-13